納米材料是指在三維空間中至少有一維處于納米尺寸(1-100 nm)或由它們作為基本單元構成的材料。由于它的尺寸很小,會產生很多特殊的效應,比如小尺寸效應、隧道效應以及大的比表面積效應等,因此使得納米材料表現出不同的物理化學特性,例如熔點、磁性、光學、導熱、導電特性等等,因而現在納米材料被廣泛應用于醫藥、化工、冶金、電子、機械、輕工、建筑及環保等行業。但由于其顆粒非常小,因此顆粒大小的檢測也就成為了挑戰,國際上對于超細顆粒的粒度測試一般有三種方法,即電子顯微鏡、動態光散射以及激光衍射。

一、電子顯微鏡技術
電子顯微鏡技術的應用是建立在光學顯微鏡基礎之上的,它是利用電子束照射在顆粒上,然后通過電子透鏡放大得到的圖片。電鏡的優點是結果直觀,能夠直接“觀察”到所測顆粒,而且分辨率極高,但由于其放大倍數較高,因此采集的顆粒有限,取樣代表性風險較高,同時高能的電子束可能破壞某些樣品比如蛋白、顏料的結構。

上述圖片就是二氧化鈦粉體的場發射掃描電鏡圖片。可以看到它的晶體比較均勻,顆粒直徑在20-30nm或更小。但當我們把鏡頭拉遠,則看到完全不同的下面的場景

可以看出,該二氧化鈦顆粒是由大量“原始”顆粒聚集而成,而前面第一張圖片只是在方框內的局部放大照片而已。
隨著測試鏡頭進一步拉遠,我們可以發現,實際上二氧化鈦存在大量“團聚體”結構,而且這些團聚體可能才是我們二氧化鈦真實存在的狀態,而激光粒度儀檢測的正是這些團聚的顆粒,結果如下。這也就是有些超細無機顏料用激光粒度儀所測的粒度結果,與電鏡所看到的顆粒大小相差巨大的原因。電鏡看微觀粒子的形態和原始單晶很有效,激光粒度儀則是測到“團聚”顆粒的粒度分布。由于超細無機顏料顆粒的團聚體具有一定的剛性,超聲波分散、攪拌剪切和分散劑等常規的分散手段無法徹底分散,因此粒度儀所測的粒度結果可作為常規指標進行工藝控制,要了解原始顆粒的大小和形狀,還要通過場發射掃描電鏡來判斷。
在溶液中懸浮的顆粒由于無規則運動會發生布朗運動,一般顆粒越小,運動速度越快。動態光散射技術利用懸浮顆粒在溶劑體系中做布朗運動的原理,通過檢測顆粒的擴散速度,從而利用斯托克斯-愛因斯坦方程計算出顆粒的大小和粒度分布。
該技術優點是測試下限較低,對于極小的窄分布顆粒測試效果較好,同時所需樣品較少,可以在懸液狀態下直接測試樣品并給出分布,測試速度較快。但由于該技術基于顆粒的布朗運動,一旦有大的顆粒在體系中,這些大的顆粒可能就會發生沉降從而導致測試結果錯誤,同時該技術是基于統計的光強變化來做數據處理,對于寬分布的樣品測試結果有風險。
激光衍射技術主要利用的是光照射到顆粒后產生的衍射現象,不同大小的顆粒將會在空間形成不同的衍射條紋,一般來說,顆粒越小散射角越大,因此通過放置一系列檢測器,檢測不同角度的光散射強度,從而通過米氏理論反演計算出顆粒的粒度分布,該技術的優點是測試范圍寬,速度較快,取樣代表性好,尤其是對于寬分布樣品有比較好的測試效果。而恰恰很多納米顆粒由于粒徑很小,很容易產生二次團聚結構,這樣就會形成小顆粒和團聚體大顆粒共存的情況,這恰恰是激光衍射技術擅長的地方。但其缺點是小顆粒散射光強非常弱,信噪比較低,同時顆粒越小,對其折射率等光學參數準確性要求越高,這就會給小顆粒測試帶來風險。
有機顏料的顆粒具有特殊性,在掃描電鏡高能電子束照射下,顆粒都可能被“融化”甚至被破壞,并且所述顏料顆粒都為亞微米甚至納米級,因此非接觸式的測試方法——動態光散射和激光衍射法成為有機顏料粒度測試的主要手段。下面以酞青顏料為例來說明有機顏料的粒度測試過程。現有A和B兩種酞青顏料產品,從性能來看B為不合格品,表現為B中有較大的顆粒,為了進一步驗證,我們采用動態光散射測試結果如下:

可以看到,A、B兩個樣品的粒度都是亞微米級的,中值粒徑在200納米左右,粒徑結果非常接近,并沒有展現出明顯差異。為了進一步考察,我們采用高性能激光粒度儀進行驗證,結果如下:

從上面的結果可以看到,激光衍射測試下A和B在小顆粒端非常接近,但在大顆粒端則展現出不同的狀態,B中在微米級別有少量大顆粒。為了進一步考察,我們對兩個懸液進行光學顯微鏡成像:
由于光學顯微鏡對于1微米以下的顆粒無法成像,所以在樣品A的光學顯微圖像中看不到顆粒,說明其中沒有粗顆粒。樣品B的顯微圖像中就能看到一些顆粒,說明樣品B確實有一定量的大顆粒,跟激光粒度儀的結果是一致的。
從上述兩個樣品的三種粒度分析方法能看出一些差別,這正是對超細顆粒粒度測試的挑戰所在。動態光散射取樣量少,光斑直徑小,因此其取樣代表性風險較高,導致少量大顆粒取不到。激光粒度儀取樣量多,又有循環分散系統,大顆粒不容易沉降,因此能檢測出來。顯微圖像是一種直接的粒度測量方法,可以用來作為其他方法的驗證。
綜上所述,對超細顆粒粒度測試時,可通過不同方法的對照驗證來得出符合實際的粒度結果。